乐文小说网 > 明末好国舅 > 330、王安留中

330、王安留中

军器局关于新式火器的制造研发方向,就此便有了定论。

张璟也和毕懋康他们说了无论他们有什么要求,只要张璟能满足的就一定会尽力满足,这得到了毕懋康等人的充分感谢。

他们感觉到了张璟对火器的认真,以及对他们的重视,而众所周知,这军器局是皇帝帮张璟从工部抽离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皇帝也在一直关注着军器局,众人之中,除了毕懋康这种官当累了,年纪也大了,无心于仕途,一心一意只想做科技研发的科研工作者以外,其他的如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等人,跟着张璟可不是为了一辈子缩在军器局这衙门里终老的。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当初听从方从哲的介绍,投靠恩主张璟,可不是为了混日子的,而是希望借助于张璟,能帮他们在仕途上有所助益。

现在,如果军器局真的能仿造出张璟所画的那种火铳,甚至于退一万步来讲,张璟画的火铳他们造不出来,但如果他们能把毕懋康的自生火铳改良成威力和大明军中的其他鸟铳不相上下的话,那到时候一旦张璟把新的火铳献到皇帝面前,他们这些制造火铳的相关人物,还怕不会被皇帝记住,说不得能因此功,混个小官做做也不一定。

于他们这些科举不算太得志者而言,哪怕是直接让他们年纪轻轻的去一府一县为低品小吏,他们也都不会有怨言,并且一定会鞠躬尽瘁,公正廉洁的把他们的官职做好,绝不会和那些暗地里男盗女娼的伪君子一样,失了自己的气节的。

眼看着军器局上下一副干劲十足的样子,张璟索性就做了甩手掌柜,让毕懋康、茅元仪那帮人自己去折腾,而他自己,也乐得不用去管军器局科技研发这种费脑子的事情,可以把注意放眼于朝廷了。

别说,没过两日,朝廷里,还真出了一件令内外关注的事情。

这事情,发生在内廷,原因便是皇帝朱由校把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告老推辞的奏疏留中了,这消息传出,可是让内廷和外朝的不少人,都在怀疑皇帝的意思。

中国从古至今,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规矩严谨,大明自立国以来,也是吸纳继承了汉族不然不少的优秀礼仪,就比如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

按照惯例,大明朝廷的实权重臣如内阁首辅、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些职位,皇帝一旦册封某人担任那些官职,被册封的人就要连上三次推辞不受的奏疏,而皇帝也要连下三次拒绝的旨意,最后再让臣子就封官职,从而表现出中华文化里的君臣谦让之礼。

然而,这一次,朱由校在册封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后,收到王安的推辞奏疏,却没有按照惯例,下旨拒绝,反而留中了王安的奏疏,这实在是让朝野内外不放心,担心皇帝又要闹出什么幺蛾子出来。

先前军器局被皇帝从工部抽离,熊廷弼顺利复职等事情,可都让朝野内外看出来这小皇帝不简单,要是不注意点,说不得王安当司礼监掌印的事情,又要出什么波澜。

因此,不少和王安交好的东林党人,不想夜长梦多,希望赶紧把王安登位的朝廷程序走完,所以纷纷上疏朱由校,说礼法不可废,王安既然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从而上了推辞奏疏,那朱由校就该按照礼法,赶快把这事情解决。

礼法,一直是东林党人把持言论,弹劾他人的利器,当年万历帝就因为礼法,在国本之争里被东林党人搞了个灰头土脸,而这一次劝皇帝赶紧同意王安上位的奏疏,对比国本之争而言,完全就是小菜一碟。

本来,众人以为皇帝是因为对王安有其他地方不满而反悔,所以才留中王安的推辞奏疏的,他们已经准备只要朱由校拒绝,或者也留中他们奏疏,从而明白朱由校是反悔圣旨的话,他们就会再次上疏,必要时候在朝堂示威,以死相逼,也要让朱由校把王安上位的礼仪程序走完。

只有走完礼仪程度,王安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位置,才是名正言顺的,要是这程序没走完,王安就彻底掌司礼监、提督东厂,那未免就有些不合利法了。

就在东林党人手中奏疏准备再上书皇帝时,宫里却是传来消息,说朱由校看了众人奏疏,竟然说了一句“王安的推辞奏疏原来是礼法的原因,朕还以为是他老了,不想做那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