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重生南美做国王 > 第三百九十四章 经济危机与机遇

第三百九十四章 经济危机与机遇

“公使阁下,外面有两个留学生想拜见您。”

助手走进办公室,向胡敬德汇报道。

“有什么事情吗?”

“留学生们想要到德国工厂实习,积累经验,结果大部分公司拒绝了他们的申请,所以他们想要寻求领事馆的帮助。”

“到工厂实习是好事,你去把那两个留学生请进来,我要当面听听他们的想法。”

处理留学生事务是驻德国使馆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余年间,从本土出发、远渡重洋到海外留学的官派、民间自费学生数量超过7000人,这其中,除去相继学成回国的2000人,还有5000多名学生在欧洲就读学习。

5000余名留学生中,留德学生超过半数,约有3000人,人数排名第二的为留奥(奥匈帝国)学生,人数约1000人,剩下1000余学生则分散在英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

派遣留学生是吸收、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的最有效方法,大量派遣留学生的好处不言而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土政府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将选拔出来的学生全部送到欧洲留学。

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汉国本土人数有限,年龄在10到15岁之间,同时具备基础的文化、学习能力的青年学生数量不足,也就是从1880年起,随着本土新生代,达到出国留学的年龄下限的人数逐步增多,这一限制条件才慢慢得到改变。

其二,欧洲诸国对汉国留学生规模的限制,因为早期的小规模军事冲突,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对接收汉国留学生有所保留,三国政府每年都会对留居本国的华人留学生进行审核,然后按照三国政府分析审核数据得出的结果,确定下一年华人留学生的具体数额。

英、法、意三国不愿意接收大规模的华人留学生,因此本土派遣的留学生只能到经济联系相对紧密、双方没有战略冲突的德国、奥匈帝国接受教育。

德国、奥匈帝国同样不是任由华人留学生进入两国本土,在1871年至1878年间,汉国留学生数量只所以只有3000余人,除了适龄学生数量的限制,德国、奥匈两政府每年给予的500人留学生上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879年以后,汉国成功吞并阿根廷、乌拉圭两国,在领土和人口数量方面都成为了一个在男美洲举足轻重的国家,并且再加上治好瓦尔马德王子,与腓特烈皇储一家建立的良好私人关系,才使得德国、奥匈两国政府进一步放开了对华人留学生数量的限制,将每年官派华人留学生的上限提高至1200人,民间自费留学生的上限提高至700人。

其三留学经费的限制,每个官派留学生短则在海外接受四年大学教育,多则接受七八年乃至十年教育。

在海外就读期间,平均每个留学生每年花费200汉元,5000余名在海外就读的学生,一年花费金额在100万汉元以上。

种种因素影响下,华人留学生的数量并不能按照本土政府所期望的那样,实现突飞猛进般的飞跃。

英法意三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而德国、奥匈帝国刚刚提高了华人留学生上限,再想让德国政府更进一步增加留学生数量,恐怕不是一两年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

因此,摆在眼前胡敬德面前,当前能够做出的有效举措是,一方面申请留学生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合理分配留学经费,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生活的前提下,尽量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更多的学生身上。

争取留学经费份额的事情胡敬德一直在做,而今天两个上门求见的留学生,则给了他一个节约留学经费的好思路。

“根据个人自愿原则,官派留学生可以选择是否利用假期时间到工厂实习,赚取一部分生活经费,而对于民间自费留学生,家境条件中上的倒还无所谓,但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由公使馆牵头,把他们介绍给本专业的工厂实习工作,利用假期时间勤工俭学,倒也不失一个节省开支、能够让更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获得留学机会的好办法。”

分析出勤工俭学的好处,胡敬德心中初步做出规划,随即让助手把两个留学生请进了办公室。

“你们能想到进入工厂实习,通过学习的专业知识赚取日常生活所需的资金,为国家节省留学经费,想法很好,很具有推广的可能。”

胡敬德面带笑容,温和道:“本土政府派遣的留学生数量还没有达到德国政府要求的人数上限,如果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可以让更多学生获得留学海外的机会。

你们的提议在我看来没有问题,帮助留学生寻找合适实习工厂的事情由公使馆负责安排,等到事情安排妥当后,我会派人到柏林大学通知你们。”

“谢谢公使阁下!我们一定不辜负国家和公使阁下的期望,认真学习科技知识,争取早日回本土为国家效力!”

谭耀勋、潘铭钟两人高兴道。

“国家富强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你们先回学校,然后把所有学生的名单报上来,这样公使馆才好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分别联系不同的工厂。”

“太感谢公使阁下了。”

两个对着胡敬德行了礼,再次说了一番感激的话语,稍后兴奋的离开了公使馆。

“赵参赞,给驻英、法、意三国公使馆发电,询问三国境内的经济是不是同德国一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

送走两个学生,胡敬德凭借外交官的敏感,第一时间向公使馆内的外交人员发布命令道。…………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后,欧洲诸国已经爆发了超过十次,规模不等的经济危机。

距离最近的一次是第十二次,1873年—1879年经济危机,

1873年,维也纳交易所爆发金融危机。危机迅速蔓延至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等金融城市,

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

1873年9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

这次危机主要是重工业危机,轻纺工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各国皆然。危机期间的投资扩张只能意味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意味着更大规模危机的来临。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为应对第十二次经济危机,美、德两国先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利用加强基础建设的方式,将经济危机转化为了经济建设,进而比英法两国更早的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

但是盲目投资基础建设并不是万能的,以美国举例,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

而进入1882年,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美国铁路建设退潮,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企业股票纷纷下跌,进而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

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铁路投资骤然萎缩。从1882年到1886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

同一时期,英国经济早在1881年就开始下降,美国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62.8%。1882年失业率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

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1882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