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大国崛起1857 > 第六百五十一节 留给日本的时间不多了

第六百五十一节 留给日本的时间不多了

日本真的在拖延时间吗?

英国人保证说他们没有。

大明的文官政府真的被骗了吗,没人有那么傻,更何况是一群混迹官场的老油条,只是大家不在意罢了。日本即便在江户湾布雷,也封不住整个海湾,大明海军随时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登陆。

大明的舰队依然能够封锁日本,江户湾、大阪、长崎,都在封锁之列,根据国际法,交战国有权力对对方的海岸进行封锁,南北战争的时候,美国联邦就是引用这一条款,对南方的海岸进行封锁的,可他们却从不肯承认南方为一个国家,只称他们为叛军。

大明封锁日本的行为,并没有违反国际法,但在事实上影响到了西方国家对日本的贸易,最主要影响英国和美国的利益。

美国还不是一个习惯强硬的国家,英国则在不断的调停。

大明外交官认为,靠封锁,就能使日本屈服。

谈判团队由年轻的外交官苏杰生率领,别看他不过三十岁,但却是大明驻日本第一任外交官,对日本的了解,在整个大明无出其右者。

苏杰生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任大明驻日公使,主要因为他精通日语和日本文化,还在日本娶了一个女人。

苏杰生却不是以官方身份来到日本的,而是因为来到日本,最后获得了官方身份,他初来日本是依靠洋人的渠道,以买办身份给洋行打工的。

中国历史上,描述清末商人团体的时候,往往只会注意长盛不衰的晋商,冉冉升起的宁波帮,以及工商业起家的江浙财团,提到买办,也仅仅想到官商勾结的盛宣怀,低调发财的席正甫,爱玩思想的郑观应,但却始终都没有将买办,也看作一个大的商帮。

事实上,买办团体的实力,甚至是胜过宁波商帮这种辉煌一时的商人团体的。

而买办的滥觞,香山县,则显然是买办商人的基地,从香山走出了晚清四大买办中的三人,郑观应、唐廷枢和徐润,但更多的则是不知名的小买办,这些小买办,不但北上上海,还远渡重洋,以洋人的商业渠道,在整个东亚扩散开来。

苏杰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买办,他父亲是做进出口贸易的,显然是跟洋人做的,香山县风气开放,跟澳门的葡萄牙人打过五百多年的交道,早就形成了一种不排斥洋人的风俗,所以苏杰生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有生意往来的洋行学徒,长大一些后,跟随洋行拓展日本贸易,成了英国洋行在日本的买办。

有些民族主义学者咬牙切齿的痛恨,说中国之所以没有日本发达,就是因为日本没有诞生过买办这种汉奸,可事实上,日本人不是出不了买办,而是日本的买办,都被中国人给做了。

苏杰生年轻时候就到了日本,一开始通过文字来跟日本人谈生意,帮洋人展开贸易,主要收购日本的茶叶,后来慢慢就学会了日本话,不但娶了一个日本女人,名叫河合仙,还悄悄跟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勾搭到了一起,并暗中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苏曼殊,在后世非常有名,但苏家却接受不了这种跟日本人生的孩子,从小就将苏曼殊赶了出去。

这都是后话了,现在的苏杰生正处在春风得意的人生巅峰,跟日本人的谈判中,他占尽了便宜。

不过他不是代表大明一个国家,而是代表琉球王师,因此谈判团队中还有一个琉球人,一个越南人,但这俩人就真的只是充数的了。

苏杰生严厉斥责日本不顾国际道义,悍然侵犯一个存在了五百多年的国家,还将该国国王掳到本国,这为任何一条国际公法所不容,要求日本马上改正,释放琉球国王,向琉球国道歉,并且签下协议,永保不再侵犯琉球。

苏杰生的副使完全支持苏杰生的强硬态度。

副使名叫黄遵宪,他是去年从太平天国离开后,休假了一段时间就赶来了日本赴任,在苏杰生手下实习了一年之后,取代苏杰生为日本新任公使,苏杰生则转到北亰,做了驻清公使。

黄遵宪跟苏杰生的不同之处在于,苏杰生属于洋务司草创之处,伍崇曜直接招募的懂外语的买办,黄遵宪则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洋务司,然后在洋务司的学校中学习了一年国际礼仪之后,到天京正式任职,开始了外交官生涯。

因此跟苏杰生不同,黄遵宪算是一个技术派官僚,更精通国际法,更懂得如何做一个外交官,他来到日本之后,跟苏杰生学了一年日语,掌握了基本词汇后,就开始履职。

他震惊于日本的变化,发现日本人正在急速的工业化,而且黄遵宪极为认可日本人的工业方式,那就是通过政府投资,不断的建设大工厂,他收集的信息表明,日本最近几年密集建设了上百家官办工厂,从炼钢到造船,还有铁路电报和矿山,纺织工业和缫丝厂,政府发行了两亿多日元的债券,为兴办工厂提供资金,日本称之为殖产兴业。

这么海量的资金投入下去,那就是日本政府几乎在自己能想到的一切领域,铁路、矿山、造船、水泥、纺织等各个领域,只要是能想到,并能做起来的行业领域,几乎都有官办工厂的身影。

日本的这种政府直接建设工厂的做法,不但没有让黄遵宪觉得他们在与民争利,反倒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他主要是觉得大明那种一切都由民间自主的方式,太过缓慢,比如这种直接由政府深度介入,直接参与进来的办法来的直接、有效和快速,并且他觉得,老百姓做事,肯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哪里能想的周全。

黄遵宪毕竟来日本的时间还短,他之看到了表面,只看到了日本西化的城市交通,越来越长的铁路线,政府把持的报纸对明治维新成功经验的不断渲染,却不知道日本建立的那些工厂,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即将在大隈重信的推动下,廉价变卖了。

总之黄遵宪刚来日本,对日本还是颇有好感的,日本人对大明外交官颇为尊重,不止大明,几年前满清外交官来的时候,也是受到了日本的热烈欢迎,他们对受到亚洲大陆国家的重视而高兴,政府渲染这标志着,在隋唐之后,时隔一千多年,大陆国家再次与日本建立了官方联系。

日本也有大批儒学学者,经常来向黄遵宪讨论和请教,短短两年时间不到,黄遵宪在日本汉诗坛,已经颇有地位了。

对日本的好感,让黄遵宪很难理解,为何跟他相处的那些看似颇具古风的日本人,竟然会无故将一个传统友好恭顺的友邦,甚至还是日本藩属国直接灭亡呢。

他当然了解日本的想法,他们认为如果不直接兼并琉球,会导致永久失去琉球,可琉球并不是日本的啊。因此黄遵宪是知道日本人的想法,却不知道为什么日本人会有这种想法,岛国天生的危机感,这时代的学者还没提出来这个概念呢。

但既然日本人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大明决意介入,那么黄遵宪就一定要为国服务,这是洋务司学校的老师们所教授的原则,哪怕不符合道义,外交官也要服从国家的利益,外交官就代表国家。

更何况,处置琉球事件,大明赚够了道义上的好形象,在东方是锄强扶弱,为小国主持公道,在西方是维护地区和平,让地区恢复良好的秩序,所以即便之前跟大明有过冲突的英国,也无法这个大光明的介入,只能打着调停的幌子,从中发挥作用。

谈判很不顺利,日本人在谈判桌上不肯让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