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大明:开局被朱元璋模拟人生 > 139:帖木儿汗国来使,西域穆斯林要卷土重来?

139:帖木儿汗国来使,西域穆斯林要卷土重来?

杨诗雨的第一胎居然是个男孩。

这一点,朱元璋通过模拟器的名单已然确认了。

所以从那晚之后,杨诗雨绝对成为了整个皇宫最重点的保护名单。

朱栎也在被朱元璋‘训斥’了一通之后,不得不限制杨诗雨再随意出入皇宫。

没办法,不为自己想,总得考虑肚子里的孩子吧?

夫妻俩都看出来了,朱元璋比他们都更期待这个小家伙的出生呢。

之后的两个月,破逆军的假期也正式结束。

也因为朱栎那话本造成的影响力,大明的征兵工作进行的都比以往更加的顺利,而且还出现了很多主动报名参军的年轻人,这让朱栎和朱元璋都感觉十分的欣慰。

朝廷军的兵源得到了补充,而且还能替换掉一些老弱残兵,这是朱栎对大明军队改革的第一步。

大明朝廷军号称百万雄师,可这一百万人当中,真正能够作战的青壮年又有多少?

十六岁以下的娃娃兵,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兵屡见不鲜的情况虽然比洪武初年已经极大的改善,但依旧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弱残兵参差在各军当中。

朱栎首先要做的,除了扩充兵力之外,还要把这些老弱残兵全都从军队当中剔除。

“这帮换下来的老弱残兵,你准备怎么处理?”

朱元璋这天把朱栎叫到了御书房,就开门见山地询问道。

“父皇放心,儿臣已经想过了。替换下来的那些老弱残兵,得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安排。肯定不能一刀子切了,就不管他们的死活。”

“尤其是那些在战场走下来的伤兵、残兵,他们都是咱大明朝的功臣。”

“咱想要完善一下军队的后勤机制。组建一个后勤保障军。让这些老弱残兵进入到后勤军队当中,也不用他们上战场,而是给咱军队种地种粮,实现军队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再问百姓征粮,或者少征粮。”

“咱们大明每一次打仗都显得格外艰难,大军出行,粮草就是最大的问题,还要从全国各地的粮库和老百姓当中征收,打一次仗,就相当于从老百姓身上割下一块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改变。”

朱栎一脸正色地说道。

朱元璋听得一愣一愣的,因为朱栎的说法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问。

自110古以来,朝廷的军队都是要打仗了直接从百姓当中征兵征粮。

不打仗了,这些士兵就能够回到家中继续耕种粮食当农民。

但是从未有哪个朝代说是养着一支军队专门种粮食的。

“这是你想出来的办法?”

朱元璋一脸震惊地问道。

“这叫未雨绸缪!”

“我们不能等到战争真正到来了,再去考虑粮草的问题,军队必须要能够拥有自己的粮食储备。”

“这就是儿臣为什么要成立后勤保障军的原因。”

“当然,后勤保障军保障的不光是粮食。咱还决定沿用军校的模式,开学府,让军医、随军工匠都能够进入正规的军队编制,让他们也成为后勤保障军的一员。”

“有了正式编制之后,以后大明再发生任何战事,就可以直接从这支军队当中调拨人手,辅助作战的主力部队进行作战,将极大提升咱们军队的反应支援能力和前线作战能力。”

朱栎一本正经地解释道。

“未雨绸缪!”

“好一个未雨绸缪!”

“你这个想法好啊,咱以前可从未往这个方面想过。”

“咱更多的是在各州府兴建粮仓,闲时向百姓收粮税粮食,然后囤起来,等天灾人祸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赈灾,但更重要的是在打仗的时候能够提供粮草!”

“你这个想法,比咱一直用的更好!”

“不过想要执行起来,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朱元璋先是肯定了一番朱栎的想法,但同时也道出了关键的问题。

军队要改革,那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完成的事情。

要组织起一支保障军队容易,但让这支保障军队发挥他应该有的作用,就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

就拿种粮食来说,你至少得给这些军队土地吧?

给了土地之后,粮食播种到收成都还要时间呢。

没有个一两年的功夫,都难以看到成效。

想要完全发挥出作用,更需要数年以上的发展才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如何,这一步是咱们必须要迈出去的。即便不为咱自己,也要为了咱子孙后代考虑。”

朱栎却是一脸坚定地说道。

“好!说得好!”

“关于后勤保障军的事情,咱支持你,兵权在你手上,怎么弄你说了算,就交给你使劲折腾吧。”

“不过有一点咱得给你提个醒。”

“像这样的工作,你得学会让下面的人去做,而不是凡事亲力亲为。兵部那帮人闲着也不是吃干饭的,该用则用。”

“咱可不会让你一直就在军队的事情上打转啊!”

朱元璋这时突然话锋一转地提醒道。

言外之意,便是咱要让你当了太子,你就要给咱监国。

到时候你要管理朝政的,可不能把心思全放在军队上了。

朱栎自然也听出了老爷子的话外音,笑着点了点头。

“兵部尚书的职位,悬置了很久,一直都是你老丈人在代理。实际上管事的还是兵部左右侍郎。关于兵部尚书的人选,你现在总该有个想法了吧?”

朱元璋这时突然提到了兵部尚书的事情。

“父皇不是已经帮儿臣想好了么?儿臣以为杨士奇绝对有能力当好这个兵部尚书。而且后勤保障军的事情,也只有交给他去办,咱才能够放心。这是一个能踏实干事的人。”

朱栎闻言就笑了起来。

北征归来,朱元璋给他最大的惊喜就是培养起了一个杨士奇,而且明摆着就是给自己培养的班底啊!

对于杨士奇,朱栎回来之后已经接触过好几次了,对这个三十来岁,年富力强的干臣相当的满意。

而且杨士奇还算是杨启的心腹,让杨启把兵部尚书的位置交出来给杨士奇,再合适不过了。

“好,既然你这么说,咱明天就宣布对杨士奇的任命,然后在朝堂上讨论一下后勤保证军的事情,就交给这个杨士奇去弄。”

“兵部接下来将把这件事情当成重点去做!”

朱元璋闻言也笑了,大手一挥就拍板决定了下来。

“儿臣这还有一份名单。父皇可以看着处理一下。”

“六部官员当中,也有不少老臣到了告休的年纪了。”

朱栎想了想,还是从怀中掏出了一份名单,直接递到了朱元璋面前。

这是他之前同杨启和杨士奇商量之后,一起拟定的一份青年官员的名单,而这批人,绝对可以作为日后朱栎在位时的中坚力量。

原本这件事情应该是在朱栎当了太子之后,再跟朱元璋提出来更加合适。

但朱栎如果想要让后勤保障军顺利实施,朝中官员的支持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光支持还不够,必须要能够帮着办事才行。

所以这份名单,朱栎准备提前交给朱元璋。

“你小子滑头啊!”

“这就等不及了?”

“也好,等明天咱在早朝上谈后勤保障军的事情,看看有谁是站出来的反对的。这批人,咱全都给你想办法换了!”

朱元璋原本就打算把太子之位交给朱栎,而且要让他监国,甚至尽快继位,那培养出自己的班底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宜早不宜迟。

他不介意趁着自己在位的时候,帮朱栎扫清障碍,就怕朱栎会心软啊!

好在朱栎自己主动提出来了,他自然是顺水推舟,巴不得这样做呢。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如此。

能力是一回事,大臣和皇帝之间能不能合得来,又是一回事。

再有能力的老臣,如果和皇帝面和心不和,那就宁可换掉,否则可是要出乱子的。

想当初朱元璋培养太子朱标和历史上培养朱允炆的时候,不都是为他们扫除了一切障碍么?

朱元璋甚至用手撸去了满是针刺的荆条,用鲜血淋漓的双手,把那根已经没有了针刺的荆条交到了朱标的手中,要告诉他的也是这个道理。

当时的朱标还觉得朱元璋太过暴政,但那时候他才明白,朱元璋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啊!

也正是算到了朱元璋的这份心理,所以朱栎可以毫无顾忌的将这份名单直接交给朱元璋。

他知道朱元璋不会拒绝的,甚至更乐意帮自己去做。

就在朱栎和朱元璋父子俩讨论着军队改革的事情时,西域又迎来了一批不速之客。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帖木儿汗国的一支使团跋涉万里,穿越了重重山脉高原,抵达了西域边境的阿克苏地区。

朱允炆这个镇西王,离开应天也已经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了,在抵达阿克苏,全面接管了这里的朝廷军兵权之后,他也开始了对于这篇土地的治理工作。

一是管理好阿克苏的军民,而是控制住整个伊犁地区的牧民,教化他们成为真正的大明子民,要让他们对大明有认同感,也有归属感。

另一边,朱允熥也是一样的局面。

他在接管了阿勒泰的军事要塞之后,还要想办法治理好克拉玛依。

不管是伊犁还是克拉玛依,都将成为两个军事重镇的重要后勤补给,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这几个月以来,兄弟俩也时常通信,相互帮助,也算是吧这几个终点城镇都治理得像是那么回事了。

只是要看到成果,还得需要长远的时间。

毕竟教化民众,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事情。

这一天,朱允炆正在昔日黑的儿火者的王宫当中想着该如何改善牧民和汉人之间的关系呢,突然就接到了帖木儿汗国使团抵达的消息。

“九皇叔说的没错,东察合台覆灭,西域归附大明,那帮西域强国肯定要来搞事情。”

“这帮家伙终于坐不住了么?”

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心头一凛,但他并没有惊慌。

这两年在军校的锻炼,已经让他心性发生了转变。

随后朱允炆就在王宫当中接见了帖木儿汗国使团的一行人。

这支使团总共有五十人左右,还带了一支五百人左右的骑兵护卫,只不过那些骑兵都被朱允炆下令留在了城外,只允许使团这五十人进入